兵者,国之重器,国本也。
一国之边防,更是器中之重。
“张小敬,不退。”
借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场景,边防战士们的伟大就是张小敬他们,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在前线,其目的就是为了守护身后的万里河山、土地上生活着的芸芸众生以及心中牵挂之人的微笑。
【剧照】
自秦汉步入封建社会以来,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内部争霸转换为如何在周边打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1、和亲
昔年,汉高祖刘邦率兵征讨韩信(韩国王室韩信,非兵仙)时,在平城这个地方,被冒顿单于打了一个措手不及,32万大军尽数被围。
危机时刻,还是陈平献计,用财宝贿赂冒顿老婆,让其给单于吹耳边风:“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汉书》记载:"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
此战,给刘邦最大的教训就是,汉朝刚刚建立,没法和匈奴硬碰硬,于是他采取刘敬的建议,开始通过和亲稳定边防的策略。
【插图】
和亲,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对邻国外交态度由弱势,到强势,再到弱势,一种周期式循环的“弱势”阶段的外交策略。
2、秦汉统治者眼中的和亲与安邦
和亲,通常作为缓敌和安敌的策略使用,前者是战事不利的情况下,用和亲换取和平,后者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想通过和亲表达天家恩赐,希望藩国乖乖听话的手段。
这种手段,春秋战国时期便以盛行,比如我们熟知的“秦晋之好”,这类政治联姻的方式,便可以看作和亲政策的先例。
不过,使用和亲这一策略的,并不止汉王朝,匈奴一方,同样会使用和亲的方式寻找政治同盟。
当年,匈奴为了获得乌孙国,五十多万国民的支持,便通过和亲的方式去打动乌孙年迈的首领昆莫。
乌孙首领也是个狠人,脚踏“两只船”,同时娶了汉朝和匈奴国的公主,只不过汉公主为右夫人,立匈奴公主为左夫人,按他们的规矩,左夫人地位是比右夫人高一些的。
【配图】
综上,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和亲是为了换取边关和平与寻找政治盟友的手段。
这种方式,只能算作对边防政策的补充,与之匹配的,还有以下五种方式。
3、边防
一、王子这个人质有东西
秦始皇和找荆轲刺杀他的燕太子丹,都曾在赵国都城邯郸当人质,两人年少时关系甚佳。
不过,当秦国的铁骑即将踏上燕国的国土时,燕太子丹和秦王这对朋友,就走向了对立,在这种情况下燕太子丹是燕国交给秦国的人质,其价值就是让秦国安心,表明:我们两国关系很好!
古代君王的子嗣众多,互派人质这种事情,跟政治联姻一样,都是国与国之间无声的战场。
在秦汉时期,都出现过联姻或者当人质的对象为自己国家和平作出巨大贡献的例子,比如可以培养别国的王子亲近自己,或是联姻的公主在教育下一代时,能够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
【插图】
二、边防军
边军的作用,决定了两国外交时,谁占据主动性。
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不敢南下牧马、弯弓射箭。
窦宪出兵匈奴,大败匈奴王庭,俘虏匈奴太后,使北匈奴被迫逃离故土,远遁欧洲,还顺道灭了罗马帝国。
三、长城
有了一只强有力的队伍,剩下的就是制造最有利的地形。
古人打仗,认为胜利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秦汉两朝对于加强长城的修建,非常用心。
四、烽火制度
烽火,是古代遇到重要战事时,用来传递情报所用的手段。
【插图】
五、补给线
边防建设中,需要考虑到通讯、战斗、指挥、防御等等因素,但其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补给”问题。
边防的补给,不单单是人的补给,还要考虑到战马的吃喝。
如果单纯靠国家支援,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运输很麻烦,成本也很高。
为此,边防将领除了忙打仗,还要考虑边疆的经济建设问题。
但通常,边防地区都处于戈壁沙漠或者远离人群的山林中,这些地方生活环境都很差,一般没什么人愿意过去,怎么办呢?
总结下来,三条策略:移民实边、积粟输边、军队屯边。
移民实边,有主动移民和被动移民两种。
前者是通过免除赋税、开垦的土地私有等等优待政策让百姓自发前往,后者有朝廷强制附近居民过去,还有我们在看古装剧中,见到统治者将犯事者家人发配边疆,就是去开发边疆的。
【配图】
积粟输边,结合爵位制使用,效果甚佳,比如哪家农田增产,又想当官,当时没有科举,便只有郡里推荐。
没办法,得不到推荐名额的人,可以选择积粟输边,将自己家的粮食自费送到边疆,换取功劳,给自己加官进爵的机会,所谓种田也能当官,在当时不是虚言。
军队屯边,闲时种田,忙时打仗,为自己建设美好家园……
这些做法,可以有效解决运输粮食消耗过大的问题,满足了边军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史记》
【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