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图书,书的用纸质量很高,装帧也极精美,但书里面的错误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我好像记的国家对出版物的容错率最多是万分之三,但那指的是错别字,如把人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写成“饮病室”,虽然。令人发笑,但这个只是一个别字,难免,能理解,也能接受。但现在有些出版物上知识性的错误总是让人难以接受。
前些天在书展上看到一本书,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集,里面收录了法国作家都德的四十多篇短篇小说。翻一翻,感觉还不错。
拿回家,依旧例和另外两本书倒着看。今天,偶然间翻到了这本书的封底,那里有一段编辑的话——
“这本书创作于二战时期……从孩童的视角让读者感悟二战时期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
我的英语不灵光,但看了这段文字都不禁冒出一句:“噢,卖糕的。”
这编辑,真会一本正经地开玩笑,都德连一战都未经历,何谈二战?另外,他1897年去世的时候,人家希特勒小朋友还在奥地利的街头因为踢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而被他母亲罚站呢,他们两个人之间那真是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法国人民的悲痛和控诉只能去针对当时的普鲁士,因为,1870年的普法战争,普鲁士胜,法国迫不得已,割二工业重地给普鲁士。虽然连俾斯曼也承认“说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德国领土,纯粹是大学里教授的捏造”。但这两个地方割给普鲁士也就是后来的德国的事实没有改变。所以,人家法国人恨你,也对。可要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就有点儿穿越了。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本书。
上个月的一天下午,我去逛书店,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吕氏春秋》,嗯,翻翻。还没看内容,封面上的图片就吸引了我,好有雍容华贵的气派,这不是明朝人想像中的那个武则天吗?一个一千年前的人物怎么会出现在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书上?噢,也不尽然,也许编辑的意思那只代表一个有权势的女人。我就往前倒,一下子倒到了吕后,这可是一个有权势的女人。吕后……吕氏……《吕氏春秋》,啊,这脑筋急转弯玩儿的,原来封面设计认为《吕氏春秋》是吕后写的,人家这是把作者画到封面上了,亏着我今天没喝酒,不然真转不过这个弯儿来。
算了,精装本也不买了,里面的信息量太大,我担心自己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