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 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
——乔布斯
这些年,我们读过的书都在哪里,还记得么?
在这个自媒体旺盛而泛滥的时代,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依旧觉得书是神圣的,眷恋着那种纸张印刷的味道。
而纸张的质感和所带来的触觉,始终是所有网络和自媒体都取代不了的。
醇香的书页一页一页翻着,生怕弄折了,变皱了。偶尔,用笔在心仪的句子下,轻轻的地划上标注,就已经无比满足。
每次在街上路过书店的时候,我还是会逛两圈再出来,尽管啥也没买,但是出来的时候心情已经不一样。
然而,我自己却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家伙,从来没有坚持读过太多的,让人们趋之若鹜的巨作。之前想着,是不是也应该提升下品位,适当的在人前装下b也是好的。
于是,找来了《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呼啸山庄》等等,诸如此类被世人瞻仰的巨作。每天放在床边,悉心“供仰”着,总想着,说不定自己哪天一感悟,就能写出个经典,变成世人所谓的大师呢?
结果是我想多了。
可想而知,哪本也没看懂,更别说顿悟了,梦想成为的“大师”路也离我越来越远…
《悲惨世界》里连阿让怎么喜欢上芳汀的我都不知道;更别说《安娜卡列尼娜》了,读的我是云里雾里,看来这根本不是我等俗人能吃透的名篇。
于是我就决定,还是继续在这俗世翻滚吧……
或许,中学时代总是偷看言情小说,就注定了我这一生跟名家无缘了吧。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看《明若晓溪》、《会有天使替我来爱你》、《泡沫之夏》这类甜蜜的言情小说,十七块钱一本,里面全是青春的颜色。
每日心动不已。
有的时候为了能把小说看完,知道后面的结局,每天晚上把练习册的书皮摘下来,套在小说的外面,蒙着被继续看,大晚上又哭又笑跟个疯子一样。
但是,这么美好的日子总有穿帮的时候。
某一天放学后偷看小说,老妈进来送水果,碰巧看见我正捧着练习册笑的发疯,这一下刷新了她的三观,练习册那么好看?
于是她伸出手拿过我的书,说既然那么认真,我考考你吧?
结果那本“假书”就暴露在妈妈面前。也就巧了,那天的书名叫《后来我们都哭了》——这名字直接刺激了老妈敏感的心灵,真是风雨欲来风满楼阿。
挨没挨揍我是忘了,但是这么多年书名我倒是记得清楚。
随着年纪的增长,这条艰难的“求知”路,对于我来说,也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很长一段时间,我开始对哲理的书籍有了偏爱,甚至是执念。每天看的都是些《人性录》《悲剧的诞生》《存在与时间》,看的是忘乎所以。
我读苏格拉底,读哥白尼,读杜兰特,还读亚里士多德……
不明不白的稀里糊涂。
那个时候,我变得多愁善感,讨厌人群,讨厌热闹,一个人躲在清净的地方。我理解不了那些话高深的含义,却跟着了魔一样,一读再读。觉得自己就像一朵误入尘世的莲花,感情脆弱的摇摇欲坠。
我觉得自己可能是疯了。
再后来,从哲学竟然延伸到心理,我又开始研究心理学,又读了很多关于心理的著作,但大多数还是半知半解。
身边的朋友质疑的问我:“读了也不懂,懂了也不会,为什么还要读?”
我笑笑,是啊,为什么读不懂还要接着读呢?
后来某次社交上,我竟然对别人的心理习惯张口就来,还顺便鼓励了她一句:我不能挽留昨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其实是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然后我就被他们崇拜了,变成了社交圈里有“高尚情操”的姐姐。
其实说了这么多,只有一句,尝试着多读点书吧,即使读不懂。
可能我们读过的书,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人生。
哪怕今天,在辗转了微博、豆瓣、知乎、头条等多个自媒体后,我又接触了简书,依然在不停地读读写写。
没事来个小矫情,偶尔装装文青,全然上不了大雅之堂,还是乐此不疲的写着。
后来慢慢也写出了一点心得,找到了所谓的风格。曾受到褒贬不一的评论:我也真是佩服你了,那么多的书也算是没白看啊。
我欣喜不已,权当这是一种对自己的鼓励吧。
后来发现,我其实在瞎读乱读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只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是很重要的蜕变。
谁又知道谁的人生就是标准答案呢?
记得有个读者留言说:
我从小就爱读书,儿童画报,历史书籍,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读清史,总之读一切有字的。
可是,我读的时候如饥似渴,读完不久就忘了,十几年前读的书已经全不记得了,我始终怀疑自己,书读到哪里去了,这样读了忘,忘了读,有什么意义?
其实大家都是相同的,很多年前的书我也有不记得的,就像某些新闻报道,大学生不会解答小学生的问题。时代在进步,我们也不例外。
但是你要坚信,书虽然没有记得,或许忘记,
但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在你骨子里留下印记,会逐渐刻画出你的气质,陪你勇往直前。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丁元英